地震云、動物感知可以預測地震嗎?
在生活中,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關于地震預測的傳聞,比如“地震云”,再比如動物的異常行為......可這些真的靠譜嗎?
地震云
我國最早出現“地震云”預測地震的記錄是1622年10月25日隆德縣發(fā)生的7級地震,編年史記載**“天晴日暖、碧空晴凈,忽見黑云如縷,宛如長蛇橫亙空際,久而不散”**,即將“地震云”看作“震兆六端”之一。
“地震云”研究者也曾有過多次較成功的預報。盡管“地震云”的研究似是有所收獲,但諸多專家的研究并不共通,不僅“地震云”的成因眾說紛紜,就連“地震云”到底呈長條帶狀、豆狀、蜂窩狀還是漩渦云也沒有共識。
其實,“地震云”也是云,它和普通云的區(qū)別點在于“地震云”可能是地震構造活動的氣象反應。從千姿百態(tài)的云中識別“地震云”,是利用“地震云”進行地震預測的前提。“地震云”并非地震活動的直接標志,有云不一定震,目前尚未發(fā)現“地震云”與地震之間存在確定性關系,這也是利用“地震云”預報地震的困難所在。
動物感知
至于動物能預先感知地震這件事,可以說幾乎每次地震幸存者的回憶中,都有動物的異常行為??茖W家們也曾將鳥類、魚、雞、貓、狗、鼠等動物作為地震前兆的觀測對象,對震前動物異常的原因進行研究,認為地震發(fā)生前的種種變化,諸如釋放電磁波、聲波、熱量、化學物質,以及大地的微動等,可能會引起震前動物的異常行為,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充分的結論來說明動物會有如此行為的發(fā)生機制。而且,動物的異常行為和發(fā)生的地震并不是一一對應關系,存在非震異常的現象,有的是因為其他自然災害,甚至動物進入生育期也會出現反?,F象。
簡而言之,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研究和探索檢驗,尚不能證明地震云與動物異常行為與地震發(fā)生存在確定性的對應關系,地震預測必須結合其他地震觀測方法進行綜合分析。
由于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、大地震的非頻發(fā)性、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等各種原因,科學家還沒能找到一種能夠準確地預測地震的方法。作為一個既迫切要求予以回答、又需要通過長期探索方能解決的地球科學難題,地震預測的確非常困難,但科學家們時至今日,仍在努力著。隨著地震觀測技術的進步和高新技術的發(fā)展與應用,相信難題終有一天會被征服!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